2018年,中国车市遭遇的寒冬让每个企业都倍感压力。就连销量持续高歌猛涨的吉利,相关负责人亦公开表示。而对于零部件供应商,更是艰难求生,除了车市下滑影响外,还面临着技术迭代加快且未来市场发展的潜力很难预测,此外,车企降本压力持续不断的增加且竞争环境更为残酷等问题。
面对严峻的生存困局,零部件企业怎么样应对才能取得生存与发展?近期,舍弗勒大中华区汽车事业部总裁杨汉兵在接受盖世汽车记者正常采访时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据中汽协有关数据显示,1-9月,我国汽车产销分别为2049.13万辆和2049.0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0.87%和1.49%,总体表现低于年初预期。尤其是第三季度,出现了连续三月同比下滑的局面,9月销量同比跌幅更是达到了12%。鉴于2018年各种复杂因素,盖世汽车预测:今年国产乘用车将出现产销双负增长,全年降幅在0到1个百分点。
对于此,杨汉兵指出,单从乘用车市场来看,今年车市甚至有极大几率会出现3%~5%的下滑。“在国家优惠政策的作用下,2016至2017年已经提前透支了较多的市场需求,加上整体经济提高速度放缓、消费更为理性,2018年车市增速放缓我们早期已有预估并采取了相关预防性举措。”
不过,对于未来几年车市的境况,舍弗勒依然保持乐观态度,“中国经济发展形势总体还是乐观的,而未来几年车市也还会有所增长。出于对中国经济和中国车市的看好,舍弗勒在中国依然会追加投资。”杨汉兵表示,“我们每年在中国的投资有几十亿人民币,这在汽车零部件行业属于高强度投资,而这种高强度投资我们还会延续多年。”
的确,在今年车市不甚理想的情况下,舍弗勒新的项目投资信息不断传出。据了解,今年3月份,舍弗勒首个P2混合动力模块已经在太仓工厂投产;9月,舍弗勒中国首个无级变速链条(CVT)项目正式落户苏州,而其在湖南湘潭的全球首个“未来工厂”项目一期预计2019年会建成投产。目前,舍弗勒在太仓、苏州、银川、南京等地共有8座工厂(点这里就可以看☞舍弗勒在华产业布局),而据介绍,未来投资布局的重点将会在西部地区。
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物流成本增加、汇率变动等因素,直接引发了零部件企业的经营成本上升。而在此基础上,上游的主机厂降本要求亦持续不断的增加,加上部分企业的拖欠款问题,这对于零部件企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市场生存向来残酷,抱怨没用,要活下去只能逐渐完备自己。而说到底就是要逐步提升在研发、生产、管理等方面综合竞争力,没有竞争力即使今天过了这个坎儿,之后还是会面临被淘汰局面。”
而在提升产品竞争力方面,为满足车企新的技术市场增长所需,舍弗勒在产品研究开发及产能布局方面较早进行了调整。而在节能减排、电气化产品方面则进行了重点投资。
首先在其传统的变速箱、发动机及底盘业务领域,该司不断进行产品升级,并跟进市场及技术热点,加大了相关这类的产品的投放。如双离合变速箱,这几年可以用爆发式增长来形容,作为双离合方面的供给“大户”,舍弗勒的湿式双离合器已经做到了年产量接近200万套,干式也已达100万套。“除了双离合变速箱外,其他自动变速箱亦增长快速,这两方面我们均在加紧产能布局。杨汉兵说道。此外,在变速箱方面,上述中亦提到了舍弗勒开始在中国生产无级变速链条(CVT),据介绍,一个无极变速链条能节约3%的能耗,在节能政策逐步苛严的情况下,此产品存在较大发展空间。
而在发动机业务领域,杨汉兵指出,未来舍弗勒会重点投资国六发动机相关这类的产品,如电子VCT(可变正时相位调节器)、可变压缩比技术,低摩擦轴承等。当中值得一提的是,低摩擦轴承可以助力整车效率提高0.5%~1.5%,而舍弗勒以轴承起家,除了将低摩擦轴承应用于发动机和底盘上提高能效外,该司还开发了应用在高速电机上的低摩擦、耐高温轴承。
其次,在电气化方面,舍弗勒2011年就在中国展开了相关布局,并于去年设立了电驱动业务单元,专注于高压电桥、轮毂电机以及48V混动模块、P2等方面的开发和生产。当中,P2产品慢慢的开始量产,目前产能达到15万台。在混动技术路线因该技术相对容易实现、投资收益率相比来说较高等优势被诸多车企所看好,有机构预测,到2022年P2将会达到270万的规模。这也代表着,舍弗勒在此方面的产能将会呈现较快增长。而在驱动电桥方面,舍弗勒走的较为前瞻,其推出的两挡驱动电桥已在长城WEY P8和长安CS75混动车辆中有所应用。相对于单档电桥而言,两档电桥有天然的优势,如效率高,加速快,随着新能源车辆各项要求的不断的提高,该产品势必会引起车企的关注和重视。
不仅如此,舍弗勒还将原有的强势产品——机电执行机构延伸到了自动驾驶领域(主要为自动转向、自动制动所需的机电执行机构)。
近年,面对新的汽车技术发展浪潮及行业发展环境,处于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独立拆分在汽车零部件巨头间频繁上演,如德尔福拆分成为德尔福科技和安波福两家公司,霍尼韦尔剥离了其涡轮增压业务;而大陆集团亦于今年宣布将进行大规模重组,原动力总成事业部会独立上市……
总体来讲,这些拆分多是企业有意为之,既赋予了旧业务充分的灵活性和独立性,又深度聚焦未来电气化、智能网联技术,寄希成为终极玩家。
不过这些大动作,暂未在家族性汽车零部件巨头中发生,然面对新的技术形势和竞争环境,这一些企业亦有属于自身个人的战略计划,而对外并购则是当中重要的一项。据了解,为了逐步加强电驱系统中高性能电机的市场竞争力, 舍弗勒于2016年收购了Semikron (赛米控)旗下Compact Dynamics公司51%的股份。而在今年8月,舍弗勒又与罗兰·阿诺尔德及帕拉万有限公司成立了合资公司,舍弗勒将拥有新公司90%的股份。资料显示,作为交易的一部分,合资公司将获得帕拉万的SPACE DRIVE技术,很显然,此举正是为其未来的无人驾驶做部署和准备。
“全球汽车技术革命性的改变,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电动化、智能化、互联化早晚会来,怎么样快速适合市场的转变,怎么样能踏准技术转变的节拍并能及时推出有关产品,并与主机厂进行相对有效的合作,我觉得这是今后企业能否转型的关键,而舍弗勒在此方面的布局和投资会不断加大。”杨汉兵表示。
据了解,作为全球领先的汽车及工业供应商集团,舍弗勒1995年进入中国市场后获得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尤其是近十年来,汽车业务平均每年业务增长在15%左右,而2016/2017年更是达到了20%以上。即使在今年车市不甚理想的情况下,依然保持着接近两位数的增长值。
当提及取得此成绩的重要的条件时,杨汉兵讲道,“对公司来说人是第一要素,舍弗勒在中国做的成功的关键点之一就是对中国本土团队的投资,相信中国本土团队,管理上以人为本。因此你能够正常的看到我们团队的凝聚力很强,员工的流失率亦相比来说较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总部对中国研发团队很看重,研发人员数量上仅次于德国总部。如我们的两档驱动电桥,基础研发就是在中国做的,这点令我们很骄傲。”
而当记者提及劳动力成本上涨是否会考虑将部分生产转移到其他几个国家时,杨汉兵表示,我们从没考虑过将现有的产品转移到国外, 相反是希望将国外的一些先进的技术和产品尽快在国内进行生产。“经济在发展,企业快速成长,员工理应得到更多的实惠。至于生产所带来的成本上升问题,跟企业的管理有很大关系,我们要做的就是如何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增加自动化来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是扎根中国的,要跟国家经济环境中一起成长。”
“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今消费升级,中国市场对主机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自主品牌车企在创新技术和高品质产品的应用上逐渐重视,这给我们创造了很多机会,不过竞争也很激烈,并非有了品牌就可以高枕无忧了。目前主机配套方面我们中国区的销售额在舍弗勒全球占22%的份额,而这与中国汽车产量占全世界30%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因此,我们在中国还有很多空间能提高自己。相信未来会有更靓丽的报表呈现出来。”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